信息社会也称,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简介
“信息化”的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和在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在国民中的比重、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水平为主要标志。
从内容上看,信息化可分为信息的生产、应用和保障三大方面。信息生产,即,要求发展一系列及产业,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技术,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信息应用,即产业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指保障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机制,使人类能够可持续地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能力教育等。
概论
信息社会与的概念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信息社会也称,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和中,物质和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革命是的动力源泉。
由于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
特点
1、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
2、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它有别于农业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
3、在信息社会,劳动者的知识成为基本要求。
4、科技与人文在信息、知识的作用下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5、人类生活不断趋向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
1、信息污染
主要表现为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干扰、信息无序、信息缺损、信息过时、信息冗余、信息误导、信息泛滥、信息不健康等。信息污染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像环境污染一样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信息犯罪
主要表现为黑客攻击、网上“黄赌毒”、网上诈骗、窃取信息等。
3、信息侵权
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侵权,还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
4、计算机病毒
它是具有破坏性的程序,通过拷贝、网络传输潜伏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中,时机成熟时发作。发作时,轻者消耗计算机资源,使效率降低;重者破坏数据、软件系统,有的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或使网络瘫痪。
5、信息侵略
信息强势国家通过信息垄断和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国家。
关系
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
信息社会也常被称为,但两个概念的侧重略有不同。在,、成为社会的核心;相对于“信息社会”而言的,信息社会的概念是建立在进步的基础之上,“知识社会”的概念则包括着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信息社会仅仅是实现知识社会的手段;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在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里来去自如,培养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拥有新知识;知识社会也使得的来源从少数科技精英拓展到广泛的大众,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作为必将更加关注全球问题: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协作,、技术风险、和贫困等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共享是知识社会的拱顶石,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是知识社会的实质,而知识社会是人类的源泉。
特征
在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较为流行的说法是“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4A”社会(“3A”加自动化)。到了9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说法又加上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普遍采用等条件。 具体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1、领域的特征
(1)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其它部门职业的人数相比已占绝对优势;(2)在中,所创产值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已占绝对优势;
(3)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4)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
2、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征
(1)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
(2)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
(4)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社会观念上的特征
(1)尊重的成为社会之风尚;
(2)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
八个要点
1、的高度集约化;
2、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灵活化;
4、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人自主化;
5、信息化导致经济的全球化;
6、可能成为环保经济;
7、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和公开化;
8、军事技术和未来战争的信息化。
发展趋势
1、新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形态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信息社会。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则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这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划分标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基本上是与封建社会相对应的;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只是到了20世纪才出现了。发达的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完成,设想在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已难以实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未来的信息社会相对应的是什么社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仍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信息社会阶段的资本主义将是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的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再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进一步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潜能,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也使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有可能实现,信息社会将是生产力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
2、新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不同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结构。的是以有的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元,型的集权式的权力结构是社会宏观管理的基本特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以企业为单元的,形成了以政党及代议制民主为特征的社会宏观管理体制;在未来的信息社会,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传播,为人们充分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民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要求。同时,传统的管理层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丧失了从垄断信息到垄断决策管理权力的优势,传统的科层制所固有的或衍生的理性化、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受到冲击,所形成的代议式民主正在受到挑战。在信息社会,中的代议式民主、间接民主开始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演变,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管理结构向网络型的组织管理结构转变。
3、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的重大变化总会导致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正如机器的普遍采用将的生产方式改造成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一样,信息社会也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它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中解放出来;二是刚性生产方式正在变化为柔性生产方式,它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而及时的在一个上生产各种产品;三是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四是信息和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
4、的兴起与
信息社会将会形成一批,并促进新的的形成。一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迅速发展壮大,信息部门产值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二是传统产业普遍实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而通过对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改造,使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整个社会的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三是在信息社会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整个产业结构向的转型,信息社会将是一个服务型的社会。
5、数字化的生产工具普及和应用
数字化的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广泛普及和应用。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将会被所改造,成为一种智能化的设备,信息社会的和将建立在基于的智能化设备的基础之上。同样,信息社会的私人服务和公众服务将或多或少建立在智能化设备之上,电信、银行、物流、电视、医疗、、保险等服务将依赖于信息设备。由于的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的广泛普及,政府、进行了重组,行为模式发生新的变化。
6、新型就业形态与的出现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当人类迈向信息社会时,新的就业方式开始形成,将发生新的变化。从波拉特统计体系来看,社会活动可以划分为四大产业部门,即、工业、和。随着的演进,依次从部门流动到工业部门,在工业化后期,和工业人口又流向部门,在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劳动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门集中。传统雇佣方式受到挑战,朝着弹性工作方式转变。信息劳动者的增长是社会形态由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重要特征。
7、产生了新的
分工和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分工就会有交易,信息社会中的扩散使得出现新的变化。一是的发展促进了市场交换客体的扩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运输工具和信息通讯工具使人们冲破了地域上的障碍,使得世界市场开始真正形成;三是信息技术提供给人们新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成为实现交易的基本形态,这也扩展了市场交易的空间。
8、城市化呈现新特点
随着的完成,城市成为人类居住主要聚集地,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都已达到80%以上。随着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人类以大城市聚集为主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聚集之后开始出现扩散化的趋势,发展速度减缓,并出现郊区化现象。人口的外溢使城市从传统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若干中心城市通过增长轴紧密联系,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不同规模和等级的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形成功能上相互补充、地域上相互渗透的城市群(),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在整个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及支配着的发展。
9、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
如同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瓦解了的生活方式,建立了的生活形态一样,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家庭中,易用、价廉、随身的消费类及各种基于网络的3C家电将广泛应用,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所包围的社会中。
10、产生了新战争形态
在信息社会,随着传统的时代的武器被的系统所控制,人类社会进入了时代。在信息社会的战争形态主要体现在信息战上,它是对垒的军事(也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及社会一切领域)集团抢占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战争。在信息社会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社会,战争将最终表现为对信息的采集、传输、控制和使用上,获得是参战各方的主要目标;二是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打击精度空前提高、大大增强;三是战争形态、作战方式也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战场空间正发展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全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正成为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基本交战方式;四是为适应战争形态的变化,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更加灵便、高效。
影响
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十分明显。信息化被称为推动现代增长的发动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信息化与,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改变着世界市场和。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促进的调整、转换和升级。制造业、业、信息、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一批迅速崛起,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在中的比重日渐下降。信息产业在国民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已有专家把从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分离出来,称其为、工业、之后的“”。
第二,信息化成为推动增长的重要手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技术含量高,渗透性强,增值快,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对各种的管理及配置,从而使各种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扩大了社会的总产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的投入,减少和能源的消耗,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三,信息化引起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综合网络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数字化的生产工具与消费终端广泛应用,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信息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被淘汰,劳动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门集中,新的就业形态和正在形成。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其信息业从业人员已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被催生,如弹性工时制、家庭办公、网上求职、灵活就业等。、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信息化浪潮的持续深入使人类社会日渐超越“”,而呈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促进生产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作为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并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和成为重要;管理在提高企业效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形成并占据重要的经济份额。
信息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对全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不平衡,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得到共享。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对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类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将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影响。另外,信息安全与网络犯罪、与信息质量、个人隐私权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等等,也是信息化带给人类社会的新的挑战。
路径
中国实现信息化的路径
2006年3月举行的第60届通过第252号决议,确定自2006年开始,每年5月17日为“”,这着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信息化发展,使信息化向纵深推进,推动信息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和战略。美国政府相继发布《21世纪计划》、《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和《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欧盟制定实施的《欧盟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目前已进入第六个执行期(2002~2006年),被明确列为七个研究优先领域之一。日本政府制定了《focus21计划》,通过对领域中的下一代半导体芯片、高可靠系统、下一代平面显示技术、下一代等进行重点投入。韩国政府推出《IT839战略》,确定了9项具有增长动力的,将其作为近期及中长期的投资重点。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经过努力,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国民的、和。2006年,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5%。、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手机、程控交换机、彩电、个人电脑、显示器生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和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化进展顺利。“村村通电话”工程稳步推进。全中国通电话比重达到98.85%,24个省份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电话;各地相继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农业信息;部分地区应用发展精准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取得新的进展,、交通、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电子政务稳步展开;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步伐明显加快。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开始起步,互联网中文信息比重大幅上升。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强,信息化政策法律环境不断改善。《电子签名法》已颁布实施,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整体来看,中国是在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优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加快中国的发展。要加快建设先进、适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网络功能和业务提供能力做大做强,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积极鼓励和引导自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提高自我良性发展的能力,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要大力加强、、、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并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带动等,顺利实现的调整、转换和升级。要加强在、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运用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第三,要积极采取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培育国民信息技能,使信息化惠及全民。要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面向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便捷便宜的。大力开发各类适农电子产品,推广在和农村的应用。进一步加大信息,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容灾能力提高,提升信息化安全保障与灾难恢复能力。大力普及,积极开展国民信息和培训,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总之,伴随着的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应正确认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动应对这个大趋势,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国民和,缩小数字鸿沟,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为型国家和建设做出更大贡献。